2025年5月12日 | 新加坡/厦门
2025年5月11日下午,新加坡海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跨国救援行动。一艘中国货轮“喜维”号在狂风巨浪中精准操控,18名中国船员接力协作,仅用不到一小时便成功救起一名在海上漂流十多个小时的印尼渔民。这场救援不仅展现了中国船员的专业素养,更以跨越国界的生命接力,诠释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。
惊魂时刻:渔船倾覆,渔民命悬一线
当地时间5月11日凌晨4时左右,一艘印尼渔船在新加坡以东海域作业时,突遭8级大风浪袭击。海浪如山般压下,瞬间将渔船掀翻。64岁的印尼渔民阿卜杜勒(化名)坠入海中,仅靠一块白色塑料布漂浮。
“风浪太大,船翻了,我抓住塑料布就漂走了……”获救后,阿卜杜勒颤抖着回忆。从凌晨到下午,他在冰冷的海水中漂流了十多个小时,体力濒临极限,意识逐渐模糊。此时,一艘中国货轮正从附近海域经过,成为他唯一的生存希望。
生死时速:中国船员突破极限展开救援
16:54 发现目标:瞭望员的“火眼金睛”
“喜维”号货轮(隶属于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旗下中厦国际)长180米、宽30米,当时正以13节(约24公里/小时)的速度航行。瞭望员车孟奎手持望远镜,目光扫过波涛汹涌的海面。突然,一个微弱的白点映入眼帘,旁边似乎有物体在挥动。“右前方有人落水!”车孟奎的急报让驾驶舱瞬间紧张起来。
16:55 启动预案:船长的“生死决策”
船长陈耕跃接到报告后,立即向新加坡VTS(海上交管中心)和印尼交管中心通报,并拉响全船警报,启动人员落水应急预案。此时,货轮右舷处于下风位置,8级大风裹挟着3米高的海浪,让庞大的船体如树叶般摇晃。“大船救援最难的是控制惯性,既要靠近目标,又要避免船体撞伤人。”陈耕跃紧握舵轮,眼神坚定。
17:30 精准操控:1公里缓冲的“极限刹车”
陈耕跃接过船舵,目标是在复杂海况中将船位保持在距落水者10米左右的上风向。全速航行的货轮减速需1公里缓冲,而新加坡航道口船只密集、碍航物多,操作难度极大。瞭望员不断报告方位,舵手微调航向,机舱实时沟通速度控制。货轮在风浪中缓缓转向、逼近,每一次调整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。
17:43 生命接力:救生圈抛掷的“黄金10米”
当货轮靠近至距目标约10米时,大副罗镇华奋力抛掷系绳救生圈。首次抛掷因风浪偏移,他迅速拉回绳索,调整角度再次抛出。“抓住了!”阿卜杜勒用尽最后力气套上救生圈。船员们齐力回收绳索,将他拉至船体侧面的引水门处。18名船员分工明确:有人固定绳索,有人准备担架,有人联系医疗支援……
17时43分,阿卜杜勒终于爬上甲板。他蜷缩在毛毯里,嘴唇发紫,但意识尚存。“谢谢……谢谢……”他用颤抖的印尼语重复着,泪水混着海水滑落。
生命至上:人道关怀跨越国界
紧急救护:从“保命”到“暖心”
船员们立刻展开救护:用浴巾擦干阿卜杜勒的身体,裹上毛毯保暖;因担心他长时间落水后贸然补水导致危险,便让他小口饮用温水;随后端来热粥和面包,帮助他恢复体力。“他当时手抖得拿不稳勺子,我们就一勺一勺喂他。”船员李师傅回忆道。
身份确认:跨国协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待阿卜杜勒状态稳定后,陈耕跃查看了他的身份证,确认其身份,并再次向新加坡VTS和印尼交管中心报告。当晚11时,印尼海岸警卫队船只抵达,将阿卜杜勒安全接走。“如果没有中国船员,我可能活不到今天。”临别前,阿卜杜勒紧紧握住陈耕跃的手,久久不愿松开。
社会反响:专业素养与国际担当获赞誉
福建海事局表扬信:高度赞扬“中国精神”
5月12日,福建海事局向中厦国际致函表扬,信中写道:“‘喜维’轮全体船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‘惠海泽航 人本至善’的中国海上搜救精神,得到印尼海岸警卫队高度赞扬。他们跨越国界践行生命至上理念,展现了中国船员的专业素养与国际人道主义关怀。”
船员心声:“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,是集体的力量”
“救援成功靠的是平时的训练和团队的默契。”陈耕跃在采访中表示。中厦国际定期组织海上救援演练,将标准流程固化为“肌肉记忆”。瞭望员车孟奎说:“发现目标时,我脑子里只有三个字——快、准、稳。”大副罗镇华则感慨:“救生圈抛出去的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人在海上遇险……必须成功!”
印尼方致谢:“中国船员是我们的恩人”
印尼海岸警卫队发言人表示:“此次救援体现了中国船员的高超技能和无私精神。我们将向中方致函正式感谢,并加强两国海上合作。”阿卜杜勒的家人通过视频连线向中国船员鞠躬致谢:“你们不仅救了一个人,更救了一个家庭。”
(完)
新闻背景链接:
中国货轮“喜维”号隶属中厦国际,常年执行东南亚航线任务,船员均经过严格的海上救援培训。
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,2024年全球海上救援成功率不足60%,而中国船员参与的国际救援行动成功率超95%。
此次救援恰逢“一带一路”海上合作高峰论坛前夕,被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的生动范例。
上一篇:无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