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2025年7月7日,红海海域战火重燃,一艘希腊籍散货船“Eternity C”轮在也门荷台达港西南约50海里处突遭胡塞武装猛烈袭击,造成至少2名船员受伤、2人失踪,船舶最终沉没。此次事件不仅标志着红海航运安全形势急剧恶化,更引发全球对贸易通道稳定性的深度担忧。
致命袭击:导弹与无人艇的“死亡合击”
据希腊船运公司Cosmoship Management披露,事发时“Eternity C”轮正从索马里柏培拉港驶往沙特吉达港。当地时间7日中午12时30分许,胡塞武装发动多轮联合攻击:
首轮打击:两枚弹道导弹精准命中货舱,船体在水线附近被击穿,海水迅速涌入。
二次突袭:一艘自杀式无人艇(疑似伊朗“Toufan 3”型)高速撞击船尾,引发剧烈爆炸,导致船尾结构彻底崩解。
最终结局:船舶在30分钟内迅速倾斜,最终沉入红海,25名船员中,3名私人安保人员死亡,6人落水后被救起,15人被胡塞武装从水中救出并转移。
胡塞武装随后发布袭击视频,宣称此次行动针对“违反禁令、试图强行通过红海前往以色列港口”的船舶。该公司则反驳称,该船从未停靠以色列港口,袭击“毫无根据”。
冲突升级:胡塞“禁航令”与以色列的报复循环
此次袭击是胡塞武装对红海航运的新一轮致命打击,其背景可追溯至巴以冲突的持续升级:
禁航令:自2023年10月以来,胡塞武装多次声明,禁止任何关联以色列的船舶通过红海及亚丁湾,否则将视为“合法打击目标”。
报复逻辑:胡塞武装指控“Eternity C”轮所属公司此前有船舶停靠以色列港口,违反其禁令,因此发动袭击以“支持巴勒斯坦人民”。
以色列反击:7月7日凌晨,以色列空军对胡塞武装控制的荷台达港、萨利夫港等设施发动空袭,并炸毁被劫持的“银河领袖”号雷达船,试图切断伊朗武器输送通道。
分析人士指出,胡塞武装的袭击已从“战术性威慑”转向“战略性消耗战”,其目标不仅是打击以色列,更是向美国及其盟友施压,迫使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让步。
全球震荡:航运成本飙升,供应链濒临断裂
红海作为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,承担着约12%的全球贸易量。胡塞武装的持续袭击已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:
保险费率暴涨:袭击导致红海航线战争险费率飙升至船值的1.8%(3天前仅为0.7%),部分航运公司暂停红海航线。
绕行成本激增:为规避风险,约15%的亚欧航线货船选择绕行好望角,单次航程增加10-14天,燃油和时间成本大幅上涨。以一艘2万标箱集装箱船为例,绕行好望角将增加约40万美元的燃油成本。
运价波动剧烈:航运成本上升推高商品价格,短期内对通胀形成压力。欧洲能源市场已出现连锁反应,天然气价格一周内上涨8%。
国际社会:谴责与制衡的双重困境
面对红海危机,国际社会反应分化:
联合国谴责:7月11日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烈谴责胡塞武装袭击民用船只,呼吁其“立即停止袭扰行为,维护红海航道安全”。
美国“护航”争议:美国虽多次组织多国联合护航行动,但因胡塞武装采用“游击战术”,实际效果有限。
中国立场:中国坚持客观中立、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,未参与地区军事冲突,同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,通过对话解决争端。7月7日,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货轮“中远太阳轮”在胡塞武装警告后顺利通过红海,成为当天唯一穿越该海域的集装箱船,凸显了中国船只的安全优势。
未来走向:冲突长期化与航运业“新常态”
随着巴以冲突持续,红海航运安全短期内难以恢复,全球航运业可能被迫适应“新常态”:
航线重构:更多货船选择绕行好望角,推动非洲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升级。南非德班港已宣布扩建计划,以应对预期中的货量增长。
安全需求激增:私营安保公司订单暴增,船舶防弹改装、无人艇防御系统等新技术加速应用。华信中安等机构建议船只进入红海前建立应急预案,包括打开AIS(船舶自动识别系统)、设置“中国人在船”标识、预设撤离路线等。
地缘博弈深化:红海局势将成为中东权力斗争的缩影,美国、以色列、伊朗及地区国家将围绕航运安全展开更激烈的博弈。
结语
红海的炮火声再次敲响全球贸易的警钟。胡塞武装与以色列的冲突已从陆地蔓延至海洋,将无辜船员和全球供应链卷入漩涡。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,国际社会需更坚定地推动和平解决争端,避免红海成为“地缘政治的坟场”。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:“红海不是战场,而是连接世界的桥梁。”这座桥梁的未来,取决于各方能否放下分歧,共同守护人类共同的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