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1日,广州——近日,一艘中国籍船舶在土耳其杰伊汉港口遭遇不公对待,被当地港口国当局以“莫须有”的缺陷为由强行滞留。危急时刻,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、广州海事局监管一处副处长肖均亮临危受命,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跨国维权行动,仅用3小时便成功化解危机,捍卫了中国航运企业的合法权益。
滞留危机:船舶突遭“技术性刁难”
2023年6月19日,一艘满载货物的中国籍船舶在完成装货作业后,准备启程返航。然而,土耳其杰伊汉港口国当局突然以“探火系统故障”“消防设备缺失”等12项缺陷为由,对该船实施强制滞留。经船方自查,所谓“缺陷”均属子虚乌有——消防设备完好无损,探火系统运行正常,部分“问题”甚至源于检查人员对国际公约条款的误读。
“这明显是技术性刁难。”涉事航运企业负责人表示,“滞留不仅导致每日数万美元的租金损失,更可能引发后续航期延误,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稳定。”企业随即向广州海事局工会发出紧急求助,请求技术支援。
劳模出征:3小时力证清白
接到“派单”后,肖均亮团队迅速行动。作为长期奋战在船舶安全监管一线的专家,他深知此类事件背后的复杂性:“部分国家港口当局常以安全检查为名,行贸易保护之实,必须用专业证据打破偏见。”
团队抵达现场后,立即展开三项核心工作:
证据链构建:调取船舶历史检查记录、设备维护日志及国际公约原文,逐条驳斥滞留理由。例如,针对“探火系统故障”指控,团队出示了系统近期测试报告及制造商技术说明,证明设备完全符合SOLAS公约要求;
技术谈判:与港口国检查官进行多轮技术交锋,引用IMO(国际海事组织)指导文件及同类案例,指出其检查程序存在违规;
法律施压:通过中国驻土耳其使馆协调,启动《亚太地区港口国监督谅解备忘录》争议解决机制,明确告知对方不当滞留可能引发的外交后果。
经过3小时紧张博弈,港口国当局最终承认检查失误,签署《无缺陷放行声明》。船舶于当日18时恢复航行,比原计划仅延误6小时。
劳模精神:专业与担当的双重诠释
此次行动并非肖均亮首次“跨界”维权。2022年,他曾带领团队为某航运公司追回被尼日利亚代理非法扣押的货物,挽回经济损失超2000万元;2024年,他主导开发的“船舶滞留风险预警系统”成功预测并规避了8起潜在纠纷,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数千万元。
“肖劳模的‘较真’是出了名的。”同事王工评价道,“他总说,‘船舶安全无小事,船员权益大于天’,这种执念让他成了行业里的‘定海神针’。”
行业反思: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双管齐下
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跨国航运中的权益保护短板。据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(ITF)统计,2024年全球共有427艘船舶遭遇不当滞留,其中63%发生在西非、中东等监管薄弱地区,中国船员权益受损案件占比达28%。
为破解困局,中国海事部门正推动三项改革:
技术赋能:推广“船舶安全数字孪生”系统,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实现远程技术支援,缩短维权响应时间;
制度创新:联合IMO成员国建立“黑名单”机制,对恶意滞留港口实施贸易限制;
人才储备:在广东海事职业学院开设“跨国航运维权”专项课程,培养既懂技术又通国际法的复合型人才。
“每一次危机都是行业升级的契机。”肖均亮表示,“我们将继续以专业能力守护中国航运的‘蓝色通道’,让每一艘远航的船舶都能挺直腰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