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,一艘远洋渔船在公海(日本以东太平洋海域)航行期间,船员高某因琐事与同事谭某发生争执,情绪失控下持水果刀刺中谭某心脏致其当场死亡。这起血案犹如一记重锤,再次敲响了远洋船员心理健康与权益保障的警钟。在公海这片看似无拘无束的广阔水域,船员们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,如同被困在“高压锅”中,生存状态堪忧。
公海血案:极端压力下的悲剧爆发
案发时,这艘渔船已在海上漂泊数月,船员们长期处于封闭、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。狭小的船舱、嘈杂的机器声、颠簸的海浪,以及与家人长期分离的孤独感,像一张无形的网,将船员们紧紧束缚。据船员回忆,高某与谭某的矛盾并非一日之寒,日常琐事的积累、工作压力的释放无门,最终在那一刻爆发,酿成惨剧。
这并非个例。2023年,一艘远洋货轮在北太平洋航行途中,厨师因与服务员发生口角,持菜刀将其砍死,导致其失血过多不治身亡。两起案件的共同点令人心惊:凶手与受害者均为同事,矛盾源于日常摩擦;案发时船舶远离陆地,无法及时获得外界救助;船员心理健康问题长期被忽视,最终以极端方式爆发。
高压环境: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煎熬
远洋船员的工作环境堪称“极端”。以渔船为例,船员们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,渔汛期间甚至连续工作20小时。狭小的宿舍、简陋的厨房、单调的饮食,以及长期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,导致身体机能下降。更可怕的是心理压力:长期与家人分离、社交圈封闭、职业发展空间有限,让船员们极易产生孤独、焦虑、抑郁等情绪。
耶鲁大学的研究显示,海员中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5%,焦虑症约17%,甚至有20%的人曾有过自杀或自残念头。一位船员在日记中写道:“在海上,时间仿佛停滞了。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,看不到未来,也看不到希望。有时候站在甲板上,望着无边的大海,真想跳下去一了百了。”
权益保障缺位:法律与现实的脱节
尽管国际劳工组织(ILO)2007年通过的《渔业劳工公约》对船员权益作出明确规定,如最低年龄、体检、休息时间、劳动合同等,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大打折扣。例如,公约要求船员每天休息时间不少于10小时,每周不少于77小时,但许多渔船为追求利润,强制船员超时工作。此外,船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、工资拖欠、社保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。
2024年冬季,天津海事法院受理了一起涉及88名船员的欠薪案,涉案金额近千万元。船员们拿着按满红手印的欠薪单,在年关前陷入无望的等待。最终,法院通过扣押船舶、司法拍卖等手段,仅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帮船员讨回了血汗钱。然而,这样的案例毕竟是少数,更多船员在权益受损时选择沉默,或因维权成本高而放弃。
破局之路:从个体到行业的系统性变革
面对远洋船员的生存危机,单靠某一方的力量远远不够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和船员自身形成合力。
政策层面:强化监管与权益保障
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船员权益保障标准,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。例如,推行船员权益保障“黑名单”制度,对拖欠工资、超时工作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和行业禁入。同时,建立船员心理健康干预机制,要求企业定期为船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,并在船上配备专业心理辅导人员。
行业层面:优化工作条件与职业发展
航运企业应加大投入,改善船上生活和工作条件。例如,更新捕鱼设备、优化通风和照明系统、增加船员活动空间;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,避免连续长时间作业;提供多样化的娱乐设施,如图书室、健身房、卫星电视等,丰富船员业余生活。此外,企业还应为船员提供职业发展规划,如技能培训、晋升通道等,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社会层面:增强关注与支持
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远洋船员群体的关注和理解。媒体可通过报道船员的真实生活,消除公众对这一职业的误解和偏见;公益组织可开展船员心理健康援助项目,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咨询;港口城市可建立“船员之家”,为到港船员提供临时休息、通讯、医疗等服务,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。
个体层面:提升自我调节与维权意识
船员自身也应学会自我调节,保持乐观心态,掌握情绪管理方法,如深呼吸、冥想、运动等。同时,增强法律意识,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仔细阅读条款,保留相关证据,遇到权益受损时及时向企业、海事部门或工会反映,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
未来展望:让远洋不再遥远
远洋船员是航运业的基石,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从公海血案到权益保障缺位,再到系统性变革的探索,这一群体的命运正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心。
正如一位海事法官所言:“船员们漂泊在海上,为国家的经济发展默默奉献。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,让他们的远航之路不再孤单,不再危险。”未来,随着政策、行业、社会和个体的共同努力,远洋船员的“高压锅”人生终将迎来解压的那一刻,他们将在更安全、更健康、更有尊严的环境中,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航海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