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6日,上海外高桥码头迎来一艘特殊船舶——无动力打捞起重工程船“柯力/CALI”轮。这艘曾执行“一带一路”海底通信抢险任务的工程船,在海上漂泊近两年后,搭载66名海员及12名滞留境外的工程技术人员顺利返航。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通过“前置查验+智能终端”的“一站式”服务模式,仅用一小时便完成全船人员入境手续,以高效通关诠释“祖国欢迎你”的温暖承诺。
两年漂泊:从新喀里多尼亚到祖国怀抱
“柯力/CALI”轮是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首艘坐底式工程船,专为大型遇难破损船舶抢险打捞设计。2020年1月13日,该船从上海出发前往新喀里多尼亚执行打捞工程施工任务。然而,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原定计划:国际航班中断、换班困难,导致12名工程技术人员滞留海外长达两年。
“我们在海上见证了日出日落,却错过了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节日。”长期服役于“柯力/CALI”轮的海员刘安邦感慨道。2021年10月12日,这艘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工程船,在拖轮“德洲/DEZHOU”轮协助下返回上海,成为疫情期间中国海工领域“逆行者”归国的缩影。
一站式通关:科技赋能打造“国门速度”
为保障滞留人员快速安全入境,外高桥边检站创新采用“三前置”服务模式:
查验点前置:将入境查验点从边检大厅前移至码头,民警提前2小时到达现场搭建临时查验区;
信息核验前置:通过“单一窗口”平台提前完成人员信息预审,实现“船到即查”;
智能终端前置:配备最新研发的边检智能查验终端,集成人脸识别、指纹核验、电子签章等功能,单人次查验时间缩短至30秒。
“过去需要船舶代理往返边检窗口提交纸质材料,现在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完成全流程电子化操作。”外高桥边检站边防检查处杨永祥处长介绍,该模式使单船通关时间压缩至1小时以内,较传统流程提升80%效率。2021年以来,外高桥口岸已有超95%的国际航行船舶享受此项便利,累计节约手续办理时间超1.3万小时。
温暖国门:细节彰显人文关怀
在查验现场,边检民警防护服上“祖国欢迎你”“欢迎回家”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。针对长期滞留海外的船员,边检站特别开通“绿色通道”:
为12名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多语种政策解读,协助完成《临时入境外国人入境卡》填报;
协调口岸联检单位实现“检疫-查验-转运”无缝衔接,确保人员“零接触”快速通关;
安排专人引导老年船员通过智能终端,并提供24小时12367服务热线咨询支持。
“当我走下船梯,看到边检民警列队欢迎的那一刻,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。”刘安邦激动地说。据统计,2025年上半年上海边检总站已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2074万人次,其中入境外籍旅客近260万人次,同比增长44.8%,免签政策入境人员占比超54%。
护航“一带一路”:海工人的使命与担当
“柯力/CALI”轮的归航,折射出中国海工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与温度。该船在服役期间,先后完成新喀里多尼亚打捞工程、菲律宾CDSCN项目海缆铺设等任务,为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“每一次远航都是对极限的挑战,每一次归港都是对初心的坚守。”上海打捞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该船已完成全面检修,将投入新一轮国家深海救援体系建设。而上海边检总站推出的“窗口查验前置”“随船查验”等创新模式,正为更多“一带一路”项目人员往来提供高效通关保障。
从地中海PEACE海底光缆项目到南极科考“雪龙2”号归航,从远洋渔船船员批量回国到国际邮轮旅客“靠港即下”,上海口岸正以“零等待”通关服务,书写着新时代开放中国的温暖篇章。正如边检民警在防护服上写下的誓言:“你的归途,我的守候——这,就是国门的意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