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5日 红海/亚丁湾——也门胡塞武装再次发动针对商船的袭击,一艘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货轮在红海南端曼德海峡附近遭导弹击中,造成两名海员失踪、两人受伤。这是自胡塞武装宣布“无差别袭击所有与以色列港口往来船只”后,一周内发生的第三起严重袭击事件,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航运业的动荡。
袭击细节:精准打击暴露情报升级
据国际航运安全组织披露,遭袭货轮为希腊公司运营的“海洋希望”号(Ocean Hope),船上载有23名船员,包括18名菲律宾人、3名印度人及2名俄罗斯人。当地时间5日凌晨2时15分,该船在航行至也门荷台达省以西海域时,突然被两枚反舰导弹击中船体中部,引发剧烈爆炸并起火。船员紧急发出求救信号,但附近海域的欧盟“阿斯皮德斯”海军任务组以“无可用舰艇”为由未实施救援。
“胡塞武装的袭击目标选择愈发精准。”国际海事安全专家指出,“他们不仅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(AIS)追踪货轮轨迹,还能结合货物清单、港口记录等数据,锁定与以色列相关的贸易船只。”此次遭袭的“海洋希望”号虽悬挂利比里亚国旗,但航运数据库显示,其过去一年曾三次停靠以色列海法港,且本次航行目的地为意大利,但船上载有运往以色列的化工原料。
伤亡与救援:失踪船员生还希望渺茫
袭击导致船体严重破损,海水迅速灌入货舱。船长立即下令弃船,21名船员乘坐救生艇逃生,但两名菲律宾籍机舱值班员因被困在爆炸核心区而失踪。欧盟海军任务组在事发4小时后抵达现场,仅救起19名船员,并确认失踪者“生还可能性极低”。两名受伤船员——一名印度籍大副和一名俄罗斯籍水手——被送往吉布提医院救治,其中大副胸部被弹片击中,情况危急。
“这已是本月第二起导致人员伤亡的袭击。”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(ITF)代表肯安·丁奇愤怒表示,“胡塞武装声称‘保护平民’,却将无辜海员置于致命危险中。”数据显示,自2025年7月胡塞武装升级封锁策略以来,红海航线已发生11起袭击事件,造成9人死亡、23人受伤,4艘货轮沉没。
行业震荡:航运成本飙升,全球供应链承压
袭击事件引发连锁反应。国际油价应声上涨3%,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85美元;全球集装箱运价指数(SCFI)单日飙升15%,其中中国至欧洲航线运价突破每标箱5000美元,创2022年以来新高。马士基、地中海航运等巨头宣布,即日起对途经红海的货轮征收“战争风险附加费”,每标箱额外收取2000美元。
“绕行好望角已成为唯一选择,但代价高昂。”某物流公司负责人计算,一艘2万标箱的超大型货轮绕行非洲将增加12天航程,燃油成本上涨超80万美元,“这些费用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,从电子产品到日用品都可能涨价”。
地缘博弈:中国呼吁克制,美欧护航受质疑
事件再次将红海危机推向国际舆论焦点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重申立场:“民用船只不应成为袭击目标,各方应保持最大限度克制,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。”与此同时,中国海军第46批护航编队“焦作舰”“许昌舰”已加强在亚丁湾的巡逻力度,为中资货轮提供“贴身保护”。
相比之下,美欧的护航行动饱受争议。此前遭袭的希腊货轮“魔法海洋”号在沉没前曾向英军舰艇求救,但对方以“无兵力可调”为由拒绝援助。录音曝光后,英国国防部辩称“护航舰队需优先执行反恐任务”,引发国际航运界强烈不满。ITF批评道:“当胡塞武装用价值50万美元的无人机击沉价值1亿美元的货轮时,西方国家的‘无力’暴露无遗。”
未来走向:危机或长期化,全球需共同应对
分析人士指出,胡塞武装的袭击策略已从“精准打击”转向“全面出击”,其目标不仅限于美英以三国船只,所有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均可能被波及。中国作为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,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82亿美元,中资货轮在红海航线的安全风险持续上升。
“红海危机揭示了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。”供应链专家警告,“一个关键航道的动荡就能影响全球市场,从欧洲汽车工厂停产到亚洲电子产品涨价,这种连锁反应正在重塑国际贸易格局。”目前,联合国正牵头协调也门冲突各方谈判,但胡塞武装明确表示“在以色列停止加沙军事行动前,袭击不会停止”。
结语
当导弹划破红海的夜空,当海员的求救声淹没在爆炸声中,这场由地缘冲突引发的航运危机已远超出商业范畴。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,没有谁能独善其身——唯有通过对话化解分歧,才能避免更多无辜生命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