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、物流、海洋为特色,具有工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文学、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。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:
历史沿革
1909年,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(南洋公学)船政科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。
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,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。
1959年交通部在沪组建上海海运学院。
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。
2008年学校主体搬迁临港新城(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)。
办学条件
校区分布:有临港校区、港湾校区、民生路高恒大厦等3个校区,其中,临港校区占地面积133万余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。
师资力量:专任教师近1200名,其中教授近200名,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47.99%,具有研究生学位(硕士和博士)的专任教师比例高达96.83%。学校汇聚了众多杰出人才,包括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、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以及省级高层次人才149人等。
学科专业: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,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,52个本科专业。拥有2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。现有1个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,1个上海市高峰学科,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,9个部市级重点学科,工程学、计算机科学、社会科学总论、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%,港航物流学科保持全球领先。
教学设施: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,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,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,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。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,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。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“双师型”教师培训基地(水上运输类)。1个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(培育)。设有水上训练中心,拥有4.8万吨散货教学实习船“育明”轮。
对外交流
学校与境外100余所姐妹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,开展教师交流、合作办学、合作科研、学生交换等。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、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、挪威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航运组织/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。自2010年起开设“国际班”,邀请美国、韩国、波兰、俄罗斯、德国等国家航海院校的学生来校学习“航海技术”“航运管理”等专业。2011年,经教育部批准,学校与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举办“物流管理”本科教育项目,并开始在非洲招生,这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第一个颁发中国高校本科文凭的海外办学项目。2012年,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“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