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全球集运市场运价分化:美线暴跌与欧线企稳的深层博弈
一、美线运价暴跌50%:关税加征预期与供需失衡的双重冲击
关税政策主导需求断崖
2025年1月1日起,美国对华关税从145%降至30%并实施90天豁免期,但7月9日豁免期结束后,特朗普政府是否加征对等关税成为核心变量。市场担忧若加征10%对等关税,亚洲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上升,导致货量缩减。例如:货主提前出货透支需求:2025年6月美西线运价指数曾达4857.03点(年内峰值),但随后因货量透支回落。
运力过剩加剧价格战:非联盟船公司MSC逆势降价,美西线从2500美元/FEU降至2300美元,带动市场整体下跌。
SCFI指数跌破2000点:市场情绪转悲观
截至2025年6月20日,SCFI指数报1869.59点,较年内高位回落超20%,其中美西线跌幅达50%。
班轮公司策略分化:赫伯罗特宣布征收罢工附加费(WDS/WID),而MSC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份额,反映行业对美线后市预期混乱。
二、欧线运价企稳:联盟运力调控与旺季需求支撑
达飞、马士基领涨FAK费率
7月1日起执行新费率:达飞上调亚洲至北欧FAK至2250美元/20尺柜、4100美元/40尺柜;马士基征收中国至印度港口旺季附加费1000美元/箱。
运力收缩效应显现:部分船舶转投美线导致欧线运力减少,叠加欧洲港口拥堵(如鹿特丹港),推动班轮公司集体宣涨。
供需结构边际改善
需求端:中欧经济动能边际修复,叠加传统旺季备货需求,支撑运价。例如,上海至欧洲运价6月上涨14.12%至1317美元/TEU。
供给端:红海局势持续扰动,班轮公司通过“慢速航行”减少有效运力,缓解供需失衡压力。
三、市场分化背后的深层逻辑
政策风险定价差异
美线:关税政策直接决定货量基数,班轮公司采取“以价换量”策略应对不确定性。
欧线:地缘冲突与环保政策(如欧盟碳税)推动运价结构性上涨,班轮公司更注重服务稳定性。
联盟竞争格局演变
双子星联盟(马士基+赫伯罗特)与PA联盟(MSC+ONE+YML+HMM)的运力博弈,加剧美线价格战,而欧线因联盟协同效应更强,运价更具韧性。
非联盟船公司搅局:MSC凭借20%以上的独立运力占比,通过灵活定价策略打破联盟定价权,例如在美线降价、欧线跟涨中左右逢源。
四、未来展望:短期波动与长期转型并行
7月关键变量
7月9日关税决策:若加征对等关税,美线运价或进一步下探至1500美元/FEU;若豁免期延长,抢运潮可能推动反弹。
欧线旺季持续性:需关注欧洲港口拥堵是否缓解,以及班轮公司是否启动第二轮涨价(如8月传统旺季前)。
行业转型信号
绿色附加费常态化:马士基、达飞等头部企业开始征收低碳燃料附加费,推动运价结构向“成本+环保”双驱动转型。
数字化运价平台崛起:极羽科技等平台实时监控运价波动,压缩班轮公司定价权,未来运价透明化或加剧市场竞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