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进展:双40万吨级码头格局成型
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通过交工验收
时间节点:2025年6月20日,22个单位工程提前5天通过交工验收,标志着工程进入最终验收冲刺阶段。
技术参数:新建30万吨级铁矿石泊位(水工结构按40万吨散货船设计),设计年通过能力1600万吨,配套新增堆场面积125万平方米。
战略意义:与第一座40万吨级码头形成“比翼双飞”格局,使董家口港区成为全球首个拥有双4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港口,巩固其作为全球航运网络重要节点的地位。
疏浚工程与供电系统突破
疏浚项目:中交天航局完成42.35万立方米疏浚任务,通过工艺优化(如“单排齿—双排齿”耙头模式)和实时监测系统,提前5天完工,效率提升30%。
供电系统:1#变电所一次性送电成功,供电公司组建突击队,3天完成77个高压电缆中间头、33个终端头制作,8天完成20面高压柜、16台低压柜及2台变压器安装调试,为码头核心设备调试奠定基础。
二、行业影响:中国港口扩容与操作规范升级
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能力跃升
接卸效率全球领先:董家口港区40万吨级码头单泊位年度作业量突破4000万吨,累计接卸超453艘次40万吨级大船,占全国总量首位。
航线网络扩展:港区已建成27个泊位,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关键枢纽。
超大型船舶靠泊操作规范需求激增
技术挑战:40万吨级矿石船长度超360米、载重超40万吨,靠泊需应对强潮流、浅水效应等复杂水文条件。
规范升级:青岛引航站通过通航模拟实验、专家论证,制定科学引航方案(如“套泊热接”模式),并推动多方协同机制,实时共享船舶动态、气象数据,提升靠泊效率与安全性。
船员培训重点:需强化超大型船舶操纵、应急舵切换、备锚了头等实操技能,熟悉桥区水域、渡运水域等重点区域操作规范。
三、未来展望:港口经济与全球竞争力提升
经济带动效应
腹地贸易优化:新码头将分担原前湾港区、大港港区非专业化泊位任务,提升腹地铁矿石贸易运输效益,助力青岛港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。
就业与产业拉动:董家口港区发展直接创造就业岗位,并带动临港产业、物流、金融等配套服务增长。
全球航运格局重塑
大船时代标杆:董家口港区成为40万吨级大船靠泊的“首靠港、首选港”,推动全球干散货运输向大型化、集约化发展。
国际标准输出:青岛港在超大型码头设计、建设、运营领域的经验,为中国港口参与全球竞争提供范本。
四、结论:超大型码头建设与行业规范协同发展
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双40万吨级码头的建成,不仅标志着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更通过技术规范升级、协同机制创新,为超大型船舶安全靠泊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未来,随着全球航运业向绿色、智能方向转型,董家口港区需持续优化操作规范、提升应急能力,以巩固其作为全球航运枢纽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