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规则更新背景:长江干线航行规则统一
2025年5月12日12时起,《长江干线安徽至四川段船舶航行规则》及配套目录正式实施,历史性实现长江干线上中下游航行规则的统一。此次改革整合了原有7部分段航行规则,核心原则包括:
航路设置标准化:
除三峡、葛洲坝枢纽航道外,上下行航路调整为“四六分”(上行占40%、下行占60%),为下行船舶留足航宽。
取消下游深水航路、推荐航路,上游沿岸通航带转变为推荐航路,减少航路交叉。
避让关系统一:
明确“进出让顺航(转弯让直行)、驶进让驶出、顺航再横越(上行再划江)”的避让原则,规范船舶在航标外水域和逆向航行行为。
重点水域管理强化:
桥区水域、渡运水域、通航密集区等设置单向通航制或横驶区,要求船舶备锚了头、保持安全航速,并严格遵守信号显示和报告制度。
影响:规则统一后,预计每年为长江安徽至四川段超150万艘次船舶节省燃油约25万吨,提升运输效率的同时降低碰撞风险。
二、UTAMA驳船“D11”轮拖带作业分析
作业概况:
时间:2025年7月7日至9日
被拖船舶:UTAMA驳船“D11”轮(总长96.56米、型宽25米、型深5.48米,拖航编队总长105米、宽34.5米)
拖带船舶:“振泰拖2009”(绑拖)
航经水域:安徽中润重工码头至浏河口(长江下游裕溪口水道至浏河口段)
规则要求与安全措施:
桥区水域操作规范:
编队航经桥区时需备锚了头,保持安全航速(逆流≤8节、顺流≤11节),并由船长指挥操作、轮机长机舱值守。
禁止淌航、并绑航行、掉头横越等行为,确保与桥墩保持至少40米安全间距。
通航密集区协同避让:
编队需加强了望,主动与过往船舶联系,明确会让意图,避免在渡运水域、锚地等区域形成交叉会遇。
遇能见度不良(视距<1500米)或风力>5级时停止航行。
动态报告与服从指挥:
及时向所经水域海事指挥中心或交管中心报告船舶动态,服从当地海事管理机构指挥。
航行应在白天进行,夜间禁止装载爆炸品、试航船舶等特殊船舶通过桥区。
行业意义:
安全示范效应:此次作业严格遵循统一后的航行规则,为超大型船舶编队在复杂水域的安全操作提供了实践范本。
规则适应性验证:通过实际航行检验新规则在通航密度高、水域环境复杂条件下的可操作性,为后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持。
供应链韧性提升:规则细化与执行强化有助于减少事故导致的航道阻塞,保障长江黄金水道运输畅通。
三、船员应对建议
规则学习与培训:
重点掌握新规则中航路设置、避让原则、桥区操作等核心内容,参与海事部门组织的宣贯活动(如武汉沌口海事处的研讨会)。
熟悉区域性航行要求,例如长江江苏段桥区水域的通航尺度、信号显示等特殊规定。
操作技能提升:
加强备锚了头、安全航速控制、应急舵切换等实操训练,提升复杂水域的应急处置能力。
利用模拟器演练编队航行、桥区避让等场景,强化团队协作与沟通效率。
风险预判与防范:
航行前通过电子海图、AIS等设备提前识别桥区、渡运水域等重点区域,制定避让预案。
关注气象预警信息,避免在恶劣天气下冒险航行,确保船舶与人员安全。